民族要振兴,乡村要振兴。 “十三五”期间,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取得良好开局。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繁重的任务还在农村,最广最深的基础仍然在农村。在农村。 立足新的发展阶段,狠抓“三农”工作是一项重要任务。 特别是要切实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使脱贫攻坚基础更加稳固、成果更加持久,进而加快农业发展。 加快乡村现代化步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其中,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活动、经济活动; 金融稳定,经济稳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调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资保障”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集中支持一批西部地区贫困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支持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增强自身整合能力可见,我们要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促进农村发展过程中用好金融的力量。振兴。
当前,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 农业现代化金融服务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 只有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地向“三农”倾斜,才能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同时,农村农民对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现有金融供给难以满足其实际需求。 对此,要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
一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体系。 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涵盖信贷、保险、期货期权等诸多领域。 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体系越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水平就越高。 目前,银行涉农业务还不是很活跃,农业保险的整体发展和保障水平还不高,期货期权市场与一般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联系还不紧密。 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市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此,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强服务“三农”意识,发挥网点优势、资金优势和涉农业务经验等优势,加大服务“三农”力度。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信贷普及率。 要强化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主力军地位,加快村镇银行有序发展,积极发挥其他机构的有益补充作用,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渠道。 进一步认识农业保险重要性,瞄准农业保险业务发展 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加强农业保险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科学确定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扩大财政补贴保险品种,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充分利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分散风险的功能,推动各类农产品期货品种的开发和上市,积极发挥金融工具在稳定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方面的作用。
二是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 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三农”倾斜,一个重要体现是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 随着涉农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农村信贷需求呈现长期化、规模化、多元化趋势,但现有金融供给仍难以适应这一需求变化。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低收益、高风险的特点,金融机构缺乏大规模信贷资源投入农村的积极性。 对此,还需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
考虑加大对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涉农信贷业务的政策支持,实施差异化监管,适当提高涉农业务风险承受能力,适度强化涉农贷款发放指标刚性约束; 积极发展政策性涉农贷款担保三农领域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有效降低信用风险,促进涉农信贷交易便利化,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融资担保体系。 推动政府债券向乡村振兴项目倾斜,根据公共基础设施和优质产业项目支持地方政府。 资金需求,发行乡村振兴政府专项债券。
三是稳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推动农业信贷、担保、投融资等产品和服务创新,是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融资需求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 目前,农村金融产品品种较少,金融服务相对滞后。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任务还比较艰巨。
具体而言,根据农村资源特点,加强农业金融产品研发设计和服务供给,围绕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特色产业形成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三农领域的社会地位和影响,稳步发展供应链金融产品,加大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 完善“三农”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筹集资金支持污染防治、清洁能源、节水、生态保护、绿色农业等领域。 积极扩大涉农抵质押范围,依法依规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农村资产抵质押融资模式。 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支持金融机构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三农”金融服务中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风险问题。需求方。
四是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要在“硬件”上下功夫,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要在“软件”上下功夫,解决信用信息不对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短板等问题。
要全面提升农村支付服务水平,推动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推广应用,推广移动支付等适应农业农村农民需求的新型支付产品,在同时增加服务点的网络价值;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加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力度,培育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 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在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的同时,加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农村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金融消费者,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劲)
发表评论